北京高院发布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白皮书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8日 分类:法律资讯 浏览量:228
如何传递少年司法特有的教育理念和人文关怀,以司法保护助推“六大保护”融通发力?如何将特殊、优先、双向、全面保护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中?5月29日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北京法院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发布《北京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白皮书(2019-2024)》及北京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预防十大机制。
据北京高院副院长任雪峰介绍,北京法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白皮书》全面展示了2019年以来,北京法院主动将司法保护融入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认真落实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职责,多方位、全流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做法和成效。
《白皮书》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4月,北京法院累计审结各类涉未成年人一审、二审案件25 563件,其中民事案件占比88.3%,刑事案件占比10.1%,行政案件占比1.6%。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未成年被告人人数从2019年的229人降至2023年的96人,降幅约58%。民事、行政方面,因父母藏匿、抢夺未成年子女引发的抚养、监护、探望纠纷案件,未成年人校园侵权、运动伤害案件以及涉未成年人生存、发展权益的行政案件等增长趋势比较明显。
“北京法院依法高效公正审理涉未成年人各类案件,在刑事审判中注重发挥‘教育、感化、挽救’作用,在民事以及行政审判中注重将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落到实处。此外,北京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围绕以司法保护助推‘六大保护’融通发力,做了大量工作。”据任雪峰介绍,北京法院坚持“专业化+社会化”职能延伸,在380余件抚养、探望、监护权纠纷中创造性开展社会调查观护工作,发送2376份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提示书、家庭教育指导令,累计对1545名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1912次。常态化开展失足未成年人回访帮教等工作,对失足未成年人开展各种形式回访帮教1800余次,帮助80余名失足未成年人顺利复学、工作。2019年以来,累计为500余名困难未成年人发放各类救助金、慰问金1300余万元,多渠道帮助涉诉困难未成年人和家庭解决燃眉之急。在案件中对244名涉诉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难关,重新融入新生活。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创建“京法护‘未’来”青少年法治宣传总品牌,涵括全市中、基层法院“首护未来”“法融青春”“律荫小筑”等19个子品牌,打造首都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权益保护矩阵。扎实高效推进法治宣传和法治副校长选任、履职工作,北京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寇昉带头担任法治副校长,目前全市法院已有539名业务精、热情高、责任强的干警受聘担任547所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此外,针对审判中发现的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的薄弱环节,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发送90余份司法建议,有效促进了相关行业治理和社会管理。坚持“专业性+综合性”发展道路,2021年以来,北京高院为全市17家基层法院统一授予“少年法庭”“少年家事庭”牌子,并指导全市法院建立起一支覆盖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工作领域延伸至立案、执行两端的未成年人审判队伍。北京高院还在全国法院率先探索实践“未成年人审判融合发展”理念,16家法院建立起未成年人案件立案、审判、执行绿色通道,深化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机制,为未成年人提供多样化、一体化纠纷解决方案和权益救济途径。
此外,《白皮书》还以未成年人“六大保护”新格局为框架,针对目前制约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六方面工作建议。
此次通报会发布了北京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预防十大机制,分别是:北京高院“创设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机制,力促‘案结事了家和’”;北京高院“持续深化法治副校长工作,用法治之光照亮未成年人成长之路”;北京互联网法院“‘首互未来’法治之光育网络素养”;西城法院“一函两表、一线贯通,推动未成年人一揽子方案做实保护”;海淀法院“预防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X’计划,守护未成年人安全成长”;丰台法院“坚持依法能动履职,助推未成年人校园伤害纠纷一站式化解”;石景山法院“‘青春护航基地’助力罪错未成年人复归社会”;通州法院“构建家庭教育指导‘三封信’制度,护航未成年人成长”;顺义法院“常态化推进关爱女生·守护花开创新案例,普法+救助同步发力护航未成年女生健康成长”;怀柔法院“‘德法相济三课堂机制’,全面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成效”。北京高院未审庭庭长李洛云表示,此次发布的十大机制,是北京法院在严格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未成年人刑事、民事以及行政审判的特点,积极践行未成年人审判的特殊职责使命,推动形成植根审判实际、适应未成年人需求、具有首都特色的未成年人审判模式和方案的生动实践。十项机制涵盖了我市法院少年审判和延伸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贯穿诉前、诉中、诉后全过程,是针对我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的难点进行的有益探索,且经过实践检验,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全面性和推广性。
本次发布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西城法院、海淀法院分别作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工作机制推介。
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瑞罡表示,该院针对未成年人涉网纠纷凸显的情况,诉前强化预防,诉中强化示范性诉讼作用,诉后强化司法职能再延伸,妥善化解纠纷近4000件。此外,该院依托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发挥“首互未来”工作品牌影响力,“与家共育”“与校共育”“与社会共育”,搭建全国法院首个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上线课程100余期,创作的微剧场、微漫画系列普法作品总观看量达250万次。
西城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赵莹对该院在离婚纠纷中依托“一函两表”,即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函、未成年人状况评估表和涉少案件定期回访表,建立全线贯通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进行了介绍。机制实施以来,该院开展心理疏导工作11次,社会观护8次,同时,通过判后回访进行后续跟踪处理,涉少离婚纠纷案件调解率稳步提升到32%以上,服判息诉率达到85.1%。
海淀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贾柏岩表示,该院在2016年建立的“2+3+3”校园暴力预防机制基础上,升级创建预防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X”计划。至今已依法稳妥审理10余起刑事、民事案件,向20余名涉诉未成年人家长出具家庭教育指导令,发出司法建议、上报对策问题信息10余篇。同时,该院秉持“预防为主”思路,挑选典型案例编写宣教材料、改编模拟法庭案例剧本、创排普法短剧,去年开展校园法治讲座50余场。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近年来,北京法院系统创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预防工作机制,很多做法具有推广意义。比如,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成熟的社会调查制度引入到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的审判,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函,开发标准化网络法治化教育课程,施行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X”计划等....诸多实践都体现北京法院主动延伸了审判职能,积极落实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有效推进了未成年人保护诉源治理工作,全面丰富和发展了具有首都特色的未成年人案件审判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院执行院长席小华表示,北京高院发布的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白皮书内容详实,全面体现了北京市五年来所展现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白皮书充分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站在国家责任、社会治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战略视角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充分体现了北京高院的责任担当;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充分关注和推动了北京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体系建设;三是强化未成年司法保护的专业化与社会化,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源头治理,提升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科学内涵;四是注重从少年法庭组织、专业法官队伍、案件综合审理等方面出发,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规范化发展。